您现在的位置:广东省翻译协会网站>> 译界资讯>> 国内>>正文内容

翻译家朱生豪往事:莎翁译稿曾是其求婚礼物

翻译家朱生豪往事:莎翁译稿曾是其求婚礼物

   核心提示: 1935年春,他在给宋清如的信中说,要把翻译莎士比亚作为向她求婚的礼物。他写道:“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说我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Shakespeare译成功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朱生豪夫妇 资料图

 

  2014年不仅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也是汉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第一位译者朱生豪先生逝世70周年。1944年12月26日,留下已翻译完成的180万字译稿,朱生豪饮恨离世。战争摧毁了他的生活,贫穷夺走了他的健康,但他无怨无悔伏案泣血,终于将莎士比亚的光辉带到了中国。他去世的时候,年仅32岁。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计37种。翻译需要学贯中西的深厚学养,需要对中英两种语言极其熟练的掌握与应用。朱生豪凭一己之力,于战火乱世完成这项艰苦卓绝的文化工程。在他死后,其夫人宋清如替夫还愿,终于有了1948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第一部汉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震惊世界。

  1944年12月,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即将进入第8个年头。在嘉兴南大街东米棚下14号破败的朱氏老宅里,朱生豪以一己之力,翻译鸿篇巨制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也已经8年了。这个原计划三四年可以完成的翻译工程,因为战争,两度毁于日寇的炮火,又两度从头再来,已经译到了第31部,180万字。但此刻的朱生豪,面临着比战争更悲哀的绝望,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老宅里可谓家徒四壁,米缸见底,一桌一椅,钢笔笔头都快磨秃了,纸永远也不够用。一灯如豆,油尽灯枯,正如病床上的他。肋骨疼痛、高热、痉挛、便血,肺结核加上肠结核,在当时是不治之症。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在死的路上,不甘,还有五部半史剧没有译完。昏迷中他时而喃喃“我这一生始终是清白的”,时而高声背诵莎士比亚戏剧台词,音调铿锵,醒来时,他对日夜守护在身边的妻子宋清如和弟弟交代后事:“续完未及完成的五部半史剧。”12月26日中午,病床上气息奄奄的他突然大叫:“小青青,我去了!”不等爱妻答应,撒手人寰,这年,他才32岁。

  一年后,抗战胜利;四年后,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中国第一套《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朱生豪。

  译稿数次毁于日寇战火

  今日嘉兴市禾兴南路73号,粉墙黛瓦,竹影扶疏,大门口一边是朱生豪夫妇的雕像,一边是造型如翻开书页的石碑——朱氏老宅已修缮为“朱生豪故居”免费对外开放。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在此出生,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瘦弱的男孩会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短短的32年,而这短短的32年,却在贫病交加中绽放出了灿烂的焰火,至今普照世人。

  苦难在他10岁那年突然降临,母亲病逝,又两年,父亲病逝。从此,他沉默寡言,成了一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但他又是一个天生的诗人,枯读如僧,下笔千言,所有敏锐的心思和感悟,都在文字里获得释放。1929年秀州中学毕业,他被保送到之江大学,课余参加“之江诗社”,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之江诗社”的社长、一代词宗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文征集日文翻译
下一篇:2014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专家工作总结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