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广东省翻译协会网站>> 译界资讯>> 国际>>正文内容

“汉学翻译,请多关注当代中国”

11月2日,首届国际汉学翻译家大会在北京大学闭幕。两天的会程,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汉学翻译家与会,华盛顿大学东亚系教授康达维和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获得“国际汉学翻译家大雅奖”,该奖是首度为中国传统典籍与当代汉语国学研究著作的翻译家而设立的奖项。

“典籍的翻译者身份是很特殊的,他不是普通的翻译者,而是一种文化使者,因为他要推广中国的文化价值,使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及了解中国文化为什么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来自布加勒斯特大学的白罗米教授说,更好地推进他们的工作,对中华文明进一步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大学里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

“在英语世界中推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尝试和体会”“在德国培养‘中国通’和汉语翻译人才的基本问题”“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中译英的技巧与挑战”“国际汉学研究与中华典籍外译对策论”“韩国的中国典籍翻译”“置身于汉学与印度学的交界”……这是与会的在汉学典籍与研究著作翻译工作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们带来的研讨议题,从中可以看出汉学翻译著作和翻译家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香港岭南大学的蔡宗齐教授在过去的10年中一直致力于在英语世界里推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和研究。他编纂了《如何读中国诗歌:导读选集》这本面向美国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中国古典诗歌读本,“在英语世界里,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翻译专集和选本,二是学术专著,两类数量都不少,但欠缺兼有这两类书籍长处的,集诗歌选本和学术专著精华于一体的导读选集。”10年前,在举办了一次研讨会后,蔡宗齐着手编撰此书,以中国古典诗体的历史发展分成18章,详细分析了诗、骚、赋、词、曲的代表作143首,每章集中介绍一种诗体,由研究该诗体的专家执笔,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该诗体的韵律、形式特点,并配以原文,汉语拼音,附上朗读录音,在大学文学课上使用。

3年后,蔡宗齐又与学生崔洁合作出版了该书的姊妹篇《如何读中国诗歌:原文选读集》。《导读选集》以文学教学为主,语言教学为辅,而《原文选读集》则以语言教学为主,兼顾文学欣赏,共选择100首脍炙人口的中国古诗。可以说,两部书将中国古诗的学习与汉语学习完美地融于一体,而这种尝试在英语国家尚属首次,也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导读选集》不仅被许多大学作为教材,还得到读者的喜爱,至今重印10多次,成为汉学界近年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2012年,蔡宗齐与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一道启动创办学术期刊《中国文学与文化》,之后为了给该期刊的撰稿人和读者服务,又与几位学生一起创办“中国诗歌文化论坛”网站,目前又为网站的广大文学爱好者筹建设立“诗歌工作坊”,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术互动。

如何走出一条宽阔的外译路

“翻译是人类沟通与和谐相处的必经之路。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如果没有翻译,‘西学东渐’便无法‘渐’,‘中学西传’也无法‘传’。”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阎纯德教授说,“但是,汉学家的选译对象是有‘功利主义’原则的,无论是学术的,还是文学的,其根据不仅要在中国有巨大的价值和广泛的影响,也一定得于汉学家自己国家具有同样的借鉴价值、社会价值和认识价值。这是中国典籍四书五经,以及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著作和文学作品如唐诗等为一代代汉学家垂青的原因,因为这些典籍承载了中国的精神,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于中国,还是于西方,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但是当代中国迫切需要与世界展开对话,尤其是学术界的对话,就连国家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也在闭幕式上对与会的汉学翻译家们说:“一个小小的呼吁,请多关注当代中国。”

在这方面,由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走出的一条宽阔的外译路,值得借鉴。四卷本《中华文明史》是北大国学研究院历时六年完成的一部学术著作,其外译本系列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学术著作外译方面影响最大的。本书的翻译,将第一次向西方全面系统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展示中国人文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加强中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2007年始,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康达维教授即开始主持《中华文明史》四卷本的英译工作。2012年4月,该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作为“中国文库”首批四部之一,参加2012年的伦敦国际书展。2011年年初,日本早稻田大学稻畑耕一郎教授在来基地访问期间表示,有意将《中华文明史》翻译为日文,向日本学术界展示中国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2010年夏,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季塔连科教授提出有意将《中华文明史》翻译为俄文。

文化翻译仍然面临挑战

虽然汉学论著翻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现状来看,中国文学和文化翻译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但仍然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展的学术领域,因此,这次汉学翻译家大会的召开,对推进这个领域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自日本金泽大学的李庆教授说。

李庆教授等学者认为,译著和翻译家应该受到重视,应该提高译著的学术地位,采取措施加强汉学译著的翻译工作。李庆说:“在目前的中国学术评价体系中,译著是不被承认的,或所处的地位较低。这个问题的存在,一是由于现实译著的水平存在问题,也由于体制中,评价者依靠自身的外语和学术水平无法评判译著的良莠。二是由于评价的指导思想中缺乏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理念。这需要加以重视,逐步改善。”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金秀燕教授也说:“学术界对翻译工作的评价不是很高,在韩国一项有192名韩国人文学者参与的调查中,90%的人认为译著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没有受到重视,他们认为应该将优秀的译著作为研究成果来进行评价。”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隆溪认为,翻译不是自己写作,而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在大学里往往不算自己的研究成果,于是教授学者们很少有人愿意做这样的工作。

很多学者还提到,要做好汉学翻译的基础工作,如基本书名、基本概念的翻译,可收集现有的,以形成易于接受的专门用语,比如道、阴、阳、气、性、理等,还有人名、地名等应制作可相互参检的工具书,以有益于学科的发展。另外,还有诸如出版、选题、版权等问题,如何从长远考虑组织和培养汉学翻译队伍,都是汉学译著工作面临的挑战。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北大首颁翻译大奖“大雅奖” 鼓励中国典籍外译
下一篇:第十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在澳门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