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广东省翻译协会网站>> 译界资讯>> 广东>>正文内容

“广东翻译大讲坛”第二讲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

 

    2014年5月19日,广东省翻译协会高端译学前沿讲座“广东翻译大讲坛”第二讲在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 本次大讲坛由广东省翻译协会主办,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美国加州大学黄运特教授与来自全省20多个高校、翻译服务及培训机构的100多名代表分享他的研究成果《中国制造的庞德》。我协领导、广工外国语学院院长蒋澄生教授代表广工外国语学院致辞、中山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东风博导代表协会致辞、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唐伟胜教授作总结。本期大讲坛由协会秘书长陈定刚博士主持。

黄运特教授演讲

(右二)王东风教授向黄运特教授颁发荣誉证书

    黄运特教授先是简单介绍了Ezra Pound (埃兹拉·庞德)的情况。黄教授说庞德作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是在19世纪末从东方学家费诺罗萨那里获得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些对日本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笔记,才开始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进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整理加工,并于1915年以《华夏集》命名结集出版。

    而说到他自己为什么会开始翻译庞德的诗集,实则出于偶然。黄运特教授20世纪90年代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去美国,在餐馆打工的那段时间开始接触庞德。因为出版社邀请他翻译庞德的诗集,在没有接触庞德的前提下,黄教授那时认为可以翻译诗人的诗集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便开始着手翻译,用了三年的时间翻译了庞德的11首诗《比萨诗章》,并于1998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结果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便售完,这也给予黄教授接下来对庞德的研究极大的信心。

    谈到庞德诗歌的特点,黄教授说,庞德经常在诗歌中引用四书五经,所以在翻译庞德的诗歌便像是把诗歌“翻译回去”(translate back),但是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到底是不是要直接翻回四书五经的原文?黄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庞德自己在用到《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庞德的原文是“To study with the white wings of time passing is not that our delight?” 而如果直接翻回《论语》的原文,则中国的读者无法体会到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所以黄教授的做法是先把英文翻成现代汉语,而把《论语》的原文作为注释。这样便保留的庞德的翻译痕迹,便于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庞德。而庞德诗歌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多语言创作。经常在诗歌中除了英文外还夹杂拉丁文,所以黄教授一开始的做法是把所有的语言都翻成中文。对于这一点黄教授现在是持不同意见的,他提到当时是因为自己必须遵照出版社的要求全部翻成中文,但是当现在自己可能稍微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被采取的时候,他是想保留庞德诗歌中的多语言特点的。即是只把英文部分翻成中文,而其他的语言保留原貌。虽然可能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但是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多语言的魅力,黄教授强调说翻译的层次实在语言的转换之间体现出来的,并且翻译也是诗歌的语言基础,所以尽可能保留庞德诗歌的多语言特性,也能让中国的读者更加感受到庞德诗歌创作中的语言之美。

    谈自己翻译庞德诗歌的感悟时,黄教授说其实翻译诗歌的目的最终并不在于翻译,而是创造性阅读(trans-creative reading),比如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通过自己对中文的学习,能找到形式和内容对等的语词,举个例子,比如庞德在翻译中国的古诗时“shed”这个词来翻译“舍”字,因为这个词的读音和“舍”类似,本身作为动词又有“get rid of”的意思,这样便达到了真正的翻译目的,便是找文化上共通共鸣的东西。黄教授谈他自己的亲身体会,比如说遇到“疏雨漏梧桐”这样美的诗歌,如果直接翻译便很生硬。但是当黄教授长期在美国生活后,在英语语言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是能感受到“疏雨漏梧桐”的对应意境并且用英语表达出来的,所以这意境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一种“创作”。黄教授最后还说道,其实没有一种语言能表达所有的情感。而这也是庞德作为一个多语言诗人想要在诗中用不同语言创作的目的。

讲坛现场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暨大外院聘请孙艺风为跨文化及翻译研究所名誉所长
下一篇:第五届广东大学生翻译大赛评卷工作在广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