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广东省翻译协会网站>> 译界资讯>> 国际>>正文内容

“元首”非翻译词 中国古语已有

核心提示:其实在古文《尚书》的《益稷》中,最后部分记录了舜和皋陶等君臣欢歌,其词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而“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尚书》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高福生,原题为:《中国古代的元首》

  我们现在习惯于称呼外国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为元首,让人感觉元首好像是一个翻译词。其实在古文《尚书》的《益稷》中,最后部分记录了舜和皋陶等君臣欢歌,其词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而“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这几句歌词很有意思,放在任何时候都有资鉴作用,因为它综合起来就是说:君主(元首)若是圣哲英明、振作奋发,大臣们(股肱)竭诚尽忠、乐于用命,一切事情都能兴旺发达;否则,君主处事琐碎抓不住要领,大臣们或者懒惰懈怠或者无所适从,那就什么也做不成。

  《说文解字》:“股,髀也。从肉,殳声。”“厷,臂上也。……肱,厷或从肉。”股是大腿,肱是胳膊。胳膊、大腿,当然不可能是官名,而是人体中有力量的重要部分。以“股肱”来指称大臣,用的是比喻。同理,以“元首”指称君主,无疑也是比喻。“首”是人的头,“元”呢?也是人的头!人头,于人体中肯定是最重要的部分。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讲述了一件事:晋国卿大夫、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先轸,为人忠诚耿直。秦晋崤之战后,晋襄公听了他母亲(文嬴,晋文公妻,秦女)的话而释放了秦国三名战俘,遭到先轸怒斥。此后在狄人伐晋的“箕之战”中,先轸觉得“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意即我不给襄公面子却没有受到惩罚,那么我就自己来惩罚自己吧!于是“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先轸弃盔卸甲,独身杀入狄人军阵,以一死来向襄公谢其不敬之罪。狄人将先轸的首级归还晋国时,先轸的面目像活人一样。这里的“元”,就是人头。

  《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勇士不怕掉脑袋(不忘:忘通亡,不逃避),这个“元”也是人头。可见在先秦语境中,元为人头乃是常义。《说文解字·一部》:“元,始也。从一,从兀。”元祖,就是始祖,第一位祖先。元配,就是第一次娶的第一位妻子(古人可以有多妻)。元辅,即宰相,他在所有辅佐君主的臣子中位居第一,故以名;然而,他亦可称之为首辅、首相。由此,也可以看出,元和首本来就是同义的:元,始也;首也有第一、首先的意思。

  如上所述,“元首”指称君主只是比喻,那么,下文我们就要简略说说中国古代元首的本称了。

  如果排除传说和后人的追认,比如所谓“三皇五帝”之类,中国古代的元首,其实际称号就只有两个:一是王,二是帝。根据可考的资料,一般来说,秦嬴政以前,国家最高领导人称王;嬴政以后,改称为帝。

  《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王者往也,这是训诂学上的声训。通俗地说,就是有那么一个人,能察天地之变,能持人伦之常,以仁治天下,以致大家用脚来投票,都“往”他那儿去,愿为其臣为其民。此之所谓“王道”。行此王道的人,当然也就可以称之为“王”了。当其时也,还是中国本来意义上的“封建”时期,臣民还会有些选择的空间。比如孔子,“道不行”,还可“乘桴浮于海”呢!(《论语·公冶长》)

  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结束了周朝“封土地建诸侯”的封建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帝制。《说文解字》:“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上(古文字中,上橫短下橫长的两橫即‘上’字),朿声。”帝者谛也,这也是声训。谛,审谛,就是考虑事情细致周密,没有半点纰漏。《毛诗故训传》说“审谛如帝”,放在现代等于说,谁能谋事可以丝毫无爽,那只有神、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秦王赢政认为他就是这样的神、这样的“帝”,故而他称自己为“秦始皇帝”。“始”是第一个,以往没有过;“皇”是大的意思,所以也可称他为“嬴政大帝”。(至于后来单称“皇”也兼有“皇帝”之意,那是语言中词汇意义“让渡”的结果。兹不赘述。)

  在中国的历史中,所有皇帝似乎都认为自己能“审谛如帝”、谋事如神,你们都不用考虑了,一切听“朕”的。中国人这么一听,就听了两千多年!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日本北海道铁路公司安排中文翻译 服务华人游客
下一篇:日钏路市将实施翻译注册制度 迅速救治外国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