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广东省翻译协会网站>> 译界资讯>> 广东>>正文内容

中国翻译资格考试二十年: 回顾、反思与展望

摘 要:截至2015年,中国的翻译资格考试已整整经历了20年的探索和发展。本研究用历时文献研究法考察回顾了我国翻译资格考试施考20年的历时阶段,将其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调整阶段四个时期。文章分析了四个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特色,讨论了中国翻译资格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四个阶段

 

  中国的翻译资格考试始于 1995 年上海市率先试行的“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 简称 SIA) ,截至2015 年底,已先后推出十余种翻译资格考试。根据不同时期翻译资格考试的特点,1995—2015 年这 20 年的探索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调整阶段。

 

  起步阶段( 1995—2000)

 

  1995—2000 年可以被看作中国翻译资格考试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 SIA 一枝独秀。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最早意识到翻译人才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于是在 1994 年 5 月将 SIA 确立为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项目之一,并于 1995 年 6 月正式开考。作为中国翻译资格考试的首创之举,SIA 在设计开发之初,既无国内经验可循,也无法借鉴国外的同类考试,而且当时少有高校开设口译课程,缺乏翻译测试理论研究。因此,从测试内容、测试形式、评分标准等多方面看,SIA 所谓的“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仍属于语言能力测试的性质( 黄敏, 2005) 。尽管如此,SIA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满足了当时上海及周边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激发了广大翻译爱好者的学习兴趣,引领了高校和民办机构的口译培训热情,为中国口译人才的培训和考核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发展阶段( 2001—2003)

 

  SIA 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翻译资格考试开始陆续推出。首先是作为联合国翻译人才培养基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于 2001 年 11 月推出了“英语翻译证书考试”(简称CETI) ,后于 2003 年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举办,并将其更名为“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 简称 NAETI) 。2002 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意识到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提高翻译队伍素质、加强翻译行业管理的紧迫性,于 2003 年 12 月推出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 简称 CATTI) 。除了两个国家级的翻译资格考试,这个时期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几种翻译资格证书,包括 2002 年厦门大学推出的“英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 简称 EIC) 和福建省外事翻译中心启动的“福建省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以及 2003 年由上海市人事局推出的“商务口译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考试”( 简称 BIAT) 、江苏省人事厅和南京大学联合推出的“江苏省外语口语 /口译等级证书考试”和全国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委员会推出的“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考试”( 简称 ETTBL) 。原本一枝独秀的 SIA 也在继续发展,增设了考试项目,探索了新的考试形式,并开始在上海以外设立考点。由于国家人事部门的强势介入和翻译专业院校的积极参与,基于 SIA 前期的实践,借鉴国外翻译资格考试经验,加上语言测试理论开始被引介到口笔译测试领域( 穆雷, 2000; 刘和平, 2002) ,这个阶段的翻译资格考试在测试内容和形式、评估方法和标准等方面的设计开始体现翻译职业技能的要求和翻译测试的真实性原则。CETI 开始实行半直接型录音考试,测试材料参照真实口译情景,并以实际完成相应翻译任务的能力为主要评分标准,在多个方面体现了创新。EIC 注重口译测试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 Bachman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测试评分 标 准 ( 陈 菁,2002) 及其细化的评分量表( 陈菁, 2003) ,并且通过口语化考试材料和考前发布会突出了口译测试的真实性原则。BIAT 开启了我国专业类口译认证模式,采用听译、视译和视听译等真实情景下的多种口译形式,并且创造性地利用计算机化的测试与评分技术。ETTBL是单一题材商务类翻译考试,专门测试考生在商务工作环境中的应用翻译能力。而 CATTI 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面向全社会统一实行并与职称评定相挂钩,CATTI 的实施是中国翻译职业化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然而,这个时期的翻译资格考试,尤其是 CATTI 和 SIA 这两个最有影响力的考试,在测试内容、形式和评分标准上明显表现出强调语言能力、忽视翻译技能的倾向( 刘和平, 2005: 96-97) 。因此,这个时期仍处于语言测试向职业资格考试的过渡阶段。

 

  繁荣阶段( 2004—2012)

 

  2004—2012 年目睹了中国翻译资格考试的跨越式发展,其中尤以 CATTI 发展最快、影响最大。CATTI考试级别逐渐齐备,语种不断丰富,体系日趋完善。2006 年 1 月启动的证书定期登记与继续教育制度标志着我国翻译资格认证与翻译行业管理更加规范和成熟。2007 年 批 准 设 置 的 翻 译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教 育(MTI) 为 CATTI 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 2008 年CATTI 实现与 MTI 的接轨后,考生人数持续大幅增长。为进一步加强与 MTI 的接轨、缓解评分员不足的状况,2012 秋季起 CATTI 开始招募 MTI 培养单位的翻译教师参与阅卷,进一步发挥了 CATTI 对高校翻译教学尤其是 MTI 教学的反拨作用。继 2001 年起各种证书开考以后,尤其是 2003 年CATTI 施考以来,不少人(包括 SIA 专家组成员) 都担心 SIA 的存在必要和发展能力。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SIA 已经建立了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大举在全国增设考点,加上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注入的活力,考生人数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截止到 2012 年春季,SIA 考生总数突破了100万,在考生人数上继续领先全国。厦门大学口笔译资格考试中心 ( 简称ACIT) ,已经不满足单纯组织 EIC,先后增设了俄语口译和日语口译考试。厦门大学与台湾科技大学于2009 年联合主办了“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为 ACIT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厦门大学于 2012年 8 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口译学研究所,为 ACIT 考试提供了更专业的理论支持。作为专业类翻译资格考试的代表,ETTBL 注重加强与高校( 尤其是二、三本院校) 翻译教师的联系,2010 年以来每年都组织教师培训,取 得了较好的 推 广 效 果。到 2012 年上半年,ETTBL 已在全国 21 个 省 市 设 了 考 点。NAETI也在继续拓展,2008 年 10 月在原有三个级别的基础上增设了四级,2010 年下半年开始把笔译和口译独立开来。这个时期,又有一些新的翻译资格考试陆续推出。2006 年 3 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技能鉴定与饮食服务发展中心设立了“商务英语翻译师职业资格认证”,与 ETTBL 一样,专门针对商务英语翻译从业人员。同一个月,上海市会议与商务口译考核办公室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推出了“联络陪同口译水平认证考试”( 简称 LEIAT) 。与之前推出的 BIAT 一样,LEIAT 也是专门类口译认证,采用特别开发的计算机化考试与评分系统。2010 年由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批准设立了“全国商务外语翻译技能等级考试”( 简称 BTT) 。2012 年,辽宁省翻译学会与大连翻译职业学院合作,通过培训发证的形式推出了英、日两个语种的中级笔译资格证书。总之,由于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大环境的激励,企业和社会对翻译人才需求持续上升,翻译职业化趋势不断明确,翻译专业教学和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得这个阶段的翻译资格考试日益呈现出大规模、社会化、职业性等职业资格考试的普遍特征。

 

  调整阶段( 2013—2015)

 

  在历经八年的繁荣期后, 中国翻译资格考试于2013 年进入了调整阶段。多个翻译资格考试项目纷纷进行了改革,一些项目因各种原因选择退出,而同时又有新的考试项目以全新的设计开发理念加入进来。2013 年,CATTI 以施考十周年为契机,开始提升规范化管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不仅大幅下调了考务费,还开始利用新技术加强考试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建成“证书查询库”,启动计算机阅卷和命题管理系统研发,并在 2015 年下半年成功试用了“口译阅卷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口译阅卷的效率和质量。SIA 从2015 年 11 月起改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进一步理顺了考试的组织管理架构。ACIT 于 2015 年下半年开始与厦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实行考试和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考生参加网络远程培训并通过考试后可同时获得 ACIT 认证和厦门大学继续教育证书。BTT自 2015 年 11 月起全部启用计算机化的测试形式。由于和 CATTI 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而且考试费用偏高等原因,NAETI 的影响力进一步下滑,考生规模持续萎缩,最终导致 2016 年被取消。BIAT 和 LEIAT 尽管考试概念清晰、设计科学,但因为组织不力、推广不够,遗憾地退出了翻译资格考试。调整期最大的亮点是推出了两个新的翻译资格认证项目,即联合国语言人才培训体系( 简称 UNLPP) 和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能力评估与培训体系 ( 简称LSCAT) 。UNLPP 和 LSCAT 不约而同地将考试项目提升到了语言服务能力评估的层面,但测试内容目前实际上还是翻译能力。UNLPP 于 2014 年 3 月正式推出,设计开发独具匠心,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翻译资格认证经验,并针对性地进行了创新。UNLPP 设有考试认证和“培训-申请”认证两种方式,以专业领域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认证类型和专业认证方向,体现了专业化的职业需求,并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财经、法律等不同专业领域。UNLPP 开发了翻译、语言服务管理、计算机辅助翻译类课程,试图实现考试培训与高校课程的相互置换,在国内翻译资格认证探索历程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UNLPP 在培训课程和考试内容中加入了“职业道德”,这在中国翻译资格考试实践中还是第一次。遗憾的是,由于 CATTI 和 SIA 多年建立起来的地位十分稳固,UNLPP 很难在考试认证上得到考生和市场的青睐,而且它引以自豪的课程置换和“培训-申请”认证模式似乎并未得到高校和考生的积极响应。一些接触过 UNLPP 体系的高校翻译教师认为,该体系的课程开发、培训师资、考试内容等尚不完善,而且其培训理念与考试构念并未取得高校广泛共识,加上高校体制所限,其课程置换的做法暂时无法得到大多数高校的认可。同年,中国翻译协会推出了 LSCAT 培训与评估体系。顾名思义,该体系不是传统的资格考试,也不是对翻译资格的认证,而是强调对以翻译为中心的语言服务人才的能力进行评估。尽管如此,LSCAT 回应了翻译市场和翻译测试研究多年来的诸多呼吁和诉求,在多个方面体现了翻译资格认证的发展趋势。LSCAT 设计之初采用考培结合的方式,针对口译、笔译、翻译技术以及翻译项目管理提供培训和评估,证书上可标注考生擅长的专业领域和语言方向。LSCAT 在短短两年内便引起全国翻译界广泛关注,但是与 UNLPP 一样,LSCAT 考培结合的模式受到来自考生和高校教师的质疑,后期推广明显乏力,高级别考培项目乏人问津。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之后,LSCAT 适时作出了调整。2015 年 10 月在“LSCAT年会暨语言服务行业创业创新论坛”上,LSCAT 已经确定考培分离,将名称改为“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能力评估”,而实训服务则交给第三方。调整阶段体现出的主要特点是原有的翻译资格考试逐渐走向分化,语言服务产业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为翻译资格考试带来了新的思路,翻译市场细分倒逼考试类型的增加,尤其是专业类翻译资格认证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和翻译项目管理开始得到重视,考试形式和评分手段与新技术的融合更加紧密。当然,不少调整目标还未实现,一些改革措施还在酝酿。可以预见,此轮调整期还远未结束,仍将持续几年。

 

主要问题

 

  经过 20 年的探索,中国翻译资格考试已然形成了种类繁多、规模庞大、不断创新、颇具影响的格局。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走出去”呼声高涨、“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的大背景下,各家翻译资格考试对探讨翻译人才标准、推动翻译教学研究、完善翻译人才培养、选拔优秀翻译人员、评定翻译岗位资格、规范翻译人才市场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翻译资格考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 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在 20 年探索历程中,各家翻译资格考试都不断进行着改革和调整,不乏创新之举。但是,相关理论或实证研究均明显不足。首先是测前研究严重缺乏。虽然各家考试机构都声称施考前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但主要关注的是组织管理和测试形式,而对于大规模翻译资格考试的能力构念、测试内容、评估标准和方法、分数解释和使用等却很少从教育测量学、语言测试理论和翻译测试研究的角度进行论证。不仅如此,开考后也很少进行测后研究。据笔者统计,1995 年 SIA 开考后数年内,翻译资格考试都没有引起学界的任何研究兴趣,直到 2001 年以后才零星看到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之后,CATTI 在施考几年内成立过研究小组,对考试设计进行过研究( 如赵玉闪等, 2007; 卢敏等, 2007) ,之后在每年组织的翻译资格考试征文活动中( 尤其是第四届) ,也开始注重考试研究选题,2015 年 11 月还与中国翻译协会合作编辑出版了“《中国翻译》翻译资格考试增刊”,对CATTI 开考以来的经验和成绩进行了总结和反思。SIA 也在开考十周年之际,对项目进行过研究和分析,出版了研究报告 ( 严诚忠、董秀华, 2005; 俞恭庆,2005) 。但是,我国翻译资格考试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反思层面,少见实证性或理论性的研究成果。测前研究已然晚矣,而测后研究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某些考试机构更关注命题、组织和阅卷过程中的差错率,并不在乎考试本身的评价研究。另一方面,考试机构出于各种原因不对外公布有关考试的资料和数据,使得有兴趣对翻译资格考试进行研究的学者难以深入开展。

  (2) 专业领域并不完整。正如前文调查显示,20年来中国先后推出了 16 种翻译资格考试,除少数几个( 如 BIAT、ETTBL、BTT 等) 属于商务类翻译认证,大多数都是通用类考试,虽然测试材料可能涉及不同话题,但并不针对专门领域进行认证。2005 年,SIA 曾提出要开发“高级专业口译人才考试品种”,向“商务、金融、法律等专业化方向拓展”( 严诚忠、董秀华, 2005:53) ,但未能付诸实施。新推出的 UNLPP 和 LSCAT 可以被看作“通用 + 专业”的分类模式,并且都还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和翻译项目管理,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然而,其他一些市场需求量大、专业类型特殊的专门领域( 如法律、医疗、社区等) 翻译考试还是空白,没有满足翻译市场日益细分的要求。

  (3) 认证质量参差不齐。20 年来,参加翻译资格考试的考生预计已达近 200 万人次,其中约 20 万人获得了证书。然而,翻译市场仍然感到优秀译员严重缺乏,而且很难评判持证译员的实际翻译能力。其主要原因是,一些考试组织不规范、设计不科学、评价不专业、成绩不可靠。如此庞大的考生和持证人数,十余种证书名称和发证机构,认证质量参差不齐,使得考生、用人单位、翻译公司和高校难辨优劣,非但没有改善翻译职业准入困境,反而造成更大的混乱。

  (4) 与市场和职业化要求难以对接。翻译资格考试,尤其是 CATTI 和 SIA,很受翻译从业者甚至其他外语爱好者追捧,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外语证书,对翻译教学和翻译市场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不少相关研究显示,翻译资格证书的效用还十分有限。比如,苗菊、王少爽( 2010) 和潘华凌、刘兵飞( 2011) 的调研都显示翻译行业在招聘笔译员时,最看重的是语言水平证书,而翻译资格证书却是可有可无的。同样,蒲稚筠( 2013) 针对口译资格证书认同度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口译证书持有者认为证书对其获得口译任务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大,而八成企业在招聘口译员时并不要求具备口译资格证书,即使是 CATTI 的持证者,也必须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现场考试。虽然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翻译时已经明确要求要有CATTI 二级证书,但翻译资格证书效用有限的事实明显存在,其主要原因是翻译行业准入制度尚不健全。

 

发展趋势

 

  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客观分析,基于对过去 20 年发展轨迹的梳理,不难预测,在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翻译资格考试将进一步加快调整和改革的步伐,积极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 中国将加快翻译立法,着力推动翻译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这将为翻译资格证书的使用创造社会、文化和法制环境。事实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CATTI 领导小组成员黄友义已经多次就翻译立 法 提 交 提 案, 中 国 翻 译 协 会 第 七 届 理 事 会( 2015—2019) 工作规划也明确了将加强翻译立法调研,推动翻译行业最终实现法制化。可以预见,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翻译服务行业将引起国家立法机关的重视。只有实现了翻译行业管理法制化,确立了翻译行业准入制度,翻译资格考试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

  (2) 翻译资格考试机构将迅速进入整合期。一部分考试将会因为国务院对职业资格认证活动的清理规范而被迫停考,还有一部分将会因为影响力下降、考生人数不足而主动退出。具有职业资格认证资质的国家机关( 如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外文局等) 和行业组织( 如中国翻译协会) 将成为翻译资格考试与认证的主要组织管理机构。CATTI 将会吸收国内外同类考试经验,借鉴翻译测试研究成果,在考试内容、形式、命题、评分、成绩发布与使用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有考试( 如 SIA 和 ETTBL) 或将被纳入到国家资格考试体系之中,承担其中部分专业类型考试。中国翻译协会有可能进一步弱化LSCAT 的考试性质,发挥行业协会联系高校、企业、译员等三方资源的优势和作用,专注于扮演专业能力评估机构的角色,为翻译人才、高校和语言服务企业搭建人才培养、评估与应用的桥梁。

  (3) 专门类型翻译资格考试体系将逐步建立,以适应日益显现的翻译细分市场的需求。事实上,已经有学者对此发出过倡议( 冯建中, 2005) 。法律类翻译资格考试有望先行试点,已经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许多、屈文生, 2014) ,也有国外的同类考试可供借鉴,尤其是法庭口译资格考试。财经、科技、医学等专门类型翻译资格考试也有望实施,UNLPP和 LSCAT 的“通用 + 专业”认证设置模式将得到借鉴和推广。翻译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资格考试也会获得较大发展。

  (4) 翻译资格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将会得到完善。

  翻译资格考试机构将会组织专家重新审定职业翻译能力构念,调整构念不当或无关的测试内容。对于研究者长期以来将翻译职业道德纳入考试内容的呼吁( 如刘连娣, 2006; 冯建忠, 2007) ,CATTI 将会积极探索,适时回应,或许会借鉴 NAATI 的考查模式,也可能会在证书登记和继续教育阶段实施。考试形式上也会做出较大调整,考虑到测试情景的真实性要求,译前准备的做法有望得到推广,并采用视频发布口语化的高度“仿真”的源语材料。

  (5) 翻译资格考试机构将会更加注重考试研究。

  对考试进行效度等方面的研究,并公布相关研究结果,是考试设计者和组织管理机构的职责,也是推动考试健康发展的必要( 杨惠中, 2015) 。因此,CATTI 等翻译资格考试机构或将定期公布考试相关数据,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或发布课题、提供经费等科研条件,对考试的信度、效度、后效等展开深入研究。基于研究成果,翻译资格考试将在命题、施考、评分等多个方面逐步进行改革。

  (6) 翻译资格考试将实现命题和阅卷的计算机化。

  BIAT 于 2003 年就研发了计算机化口译测试与评分系统,而 CATTI 早在 2004 年就提出要对口译考试的测试手段和阅卷的计算机化加快调研,并于2015 年下半年试用了“口译阅卷管理系统”,在评分过程监控上取得了预期效果。可以预见,CATTI 等翻译资格考试机构将会加强与翻译测试研究人员和测试技术研发机构的合作,参考现有研究和开发成果( 如穆雷, 2006; 田艳, 2008; 文秋芳等, 2009; 李家春, 2013) ,加快计算机化的命题、阅卷、试卷发布与回收、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的研发,尤其是试题命制与题库建设以及计算机辅助评分,甚至网上自动评分系统建设。 

 

  职业化背景下,翻译资格考试关系到资格认证、职称评定、考生求职,对社会和用人单位选拔翻译人才、高校开展翻译教学与测试乃至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对外交流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规模、高风险考试。因此,规范和完善翻译资格考试具有重要意义。对翻译资格考试施考 20 年来的历程进行系统回顾、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有助于为已经开始的大调整期提供经验借鉴和发展思路。翻译资格考试研究严重滞后于考试实践,希望本文同时能够为翻译资格考试研究提供一点启示。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徐亚男:联合国文件翻译的特点
下一篇:赵军峰、穆雷教授等领导出席语言服务业协同创新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