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广东省翻译协会网站>> 译界资讯>> 国内>>正文内容

中国文学“走出去”需要翻译“神功”

   我相信,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当我们谈起中国科幻作家走进西方图书市场的重要“伯乐”,我们一定不会忘了这个名字——刘宇昆。

 

 

  过去一周,刘宇昆的翻译“神功”再次为人所津津乐道,因为正是刘宇昆把刘慈欣的《三体》等中国科幻小说推向了世界。此外,他还是陈楸帆、夏笳和马伯庸作品的译者。


  职业为程序设计员与律师,业余从事科幻小说与诗歌写作的刘宇昆,本身也是生活于美国的科幻作家,将兴趣、能力、才华融汇于一身,这无疑为中美科幻小说世界的沟通搭建了一座非常理想的桥梁。但是,诸如刘宇昆这样“理想”的译者毕竟是少数中之少数。如何让译者与作者的思想相融同行,始终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必须一提的是,大概在两个星期前举行的第四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主题便颇有意思:“与中国文学携手同行”。在我看来,所谓“同行”,一方面,需要译者与作者要保持充分紧密的交流,在字面翻译基础上已无粗疏;另一方面,还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译者要对作者置于书中的大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非常熟悉。哪怕是语言能力最强的人,如果对他国文化体系理解粗浅的话,其实际发挥能力差不多当一本普通字典而已。同理,面对思想内蕴丰富的作品,如果未经细心的文化理解、吸收、相融、处理,其翻译就像弹簧失去弹性一样。


  叔本华指出,正如火的燃烧需要通风才能开始和延续,我们的思考活动必须由我们对思考对象的兴趣所激发和维持。中国文学要“走出去”,需要译者,更需要译者思考如何把中国的故事带到一个新的文化语境中。而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译者真正热爱中国文化,只有真诚的喜欢才会有理解和生命力。所以,刘宇昆强调,翻译要首先保持作家的本意,同时又能适应新的语境。


  我一直在想,我们在其他文学体裁方面能否多出像刘宇昆一样的译者?也就是说,不要培养出单薄的平面译者或汉学家。前阵子在一次向翻译家何道宽教授请益的过程中,他谦称自己等到退休之际,才大概将人文社科的“任督二脉”打通。20余年来,何道宽教授翻译的人文社会科学译著跨越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史、思维科学、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人文社会科学是相通的。他还悟出一个道理:各民族、各种文化是相通的,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


  当我们如此想,我们又能否开始有意识地搭建一个给国内译者或汉学家的发展平台,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把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文学知识体系、文化历史背景相互比较,把他们的所知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融会贯通以后,他们也许才算是较好地掌握中国文学,而中国文学也才真正地为他们所拥有和运用。到了那时,他们方是带着真切的体温与中国文学携手同行。假以时日,有了越来越多的“刘宇昆”做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伯乐”,中国文学将更充满自信地“走出去”。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上一篇:第十二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闭幕
下一篇:首届语言与智能技术高峰论坛在京召开